中金汇融_股票杠杆交易软件

股票怎么配债 首航新能IPO预警:两年利润蒸发70%,宁德时代“折价入股”疑云,产量下降却耗用量激增,投资者需警惕!

发布日期:2025-03-22 2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股票怎么配债 首航新能IPO预警:两年利润蒸发70%,宁德时代“折价入股”疑云,产量下降却耗用量激增,投资者需警惕!

2025年3月24日,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首航新能”)将开启申购。然而,这家看似“光鲜”的新能源企业,却在招股书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——净利润两年暴跌70%、产能利用率不足30%,产量下降耗用量却激增,更因宁德时代低价入股及采购数据“隐身”陷入利益输送质疑。在光伏储能行业产能过剩、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首航新能的上市之路股票怎么配债,是资本市场的“励志故事”,还是风险转嫁的“击鼓传花”?

业绩“过山车”:从爆发式增长到断崖式崩塌

首航新能的主营业务为光伏逆变器与储能电池,其业绩曾在2022年随欧洲能源危机迎来爆发式增长。2021年至2022年,公司营收从18.26亿元飙升至44.57亿元,归母净利润更是从1.87亿元暴涨至8.49亿元,增速高达354%。然而,这种“高光”仅是昙花一现。

1

利润暴跌:

两年缩水70%,成长性神话破灭

2023年,首航新能营收同比下滑16%至37.43亿元,归母净利润暴跌64%至3.41亿元;2024年预测营收进一步下滑27.5%至27.13亿元,净利润再降23%至2.55亿元。这意味着,其净利润较2022年峰值已蒸发70%,营收复合增长率-22%,彻底背离创业板“成长性”定位。

图片

图片

2

行业红利消退:

欧洲市场“退潮”暴露结构性缺陷

业绩崩塌的背后,是公司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。2020-2022年,首航新能境外收入占比近90%,其中意大利第一大客户ZCS贡献超30%营收。2023年,欧洲电价回落导致光储需求骤减,叠加欧元贬值带来的汇兑损失,公司海外收入锐减。尽管管理层声称将拓展国内市场,但2024年上半年境外销售占比仍高达83%,转型成效微乎其微。

图片

3

产能利用率低:

募资扩产合理性存疑

招股书显示,2024年上半年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仅24.31%,光伏逆变器产能利用率不足62%。在此背景下,公司仍计划募资7.72亿元用于“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”,试图扩大产能。然而,行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——根据2025年3月的数据,全球逆变器产能为820GW,而需求为579GW,导致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85%降至68%,首航新能的扩张计划更像是为“上市讲故事”而强行包装的伪需求。

图片

宁德时代“折价入股”疑云:低价拿股+隐秘采购链

首航新能IPO的另一大争议点,是其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关系。从入股估值异常到采购数据“隐身”,一系列操作被市场质疑存在利益输送空间。

1

估值“过山车”:

宁德时代7.7折低价突击入股

2021年7月,深创投等机构以70亿元估值入股首航新能;四个月后,公司估值飙升至100亿元。然而,2021年12月宁德时代入股时,估值却骤降至77.32亿元,较一个月前折价23%。更蹊跷的是,同月员工持股平台转让股权时估值又回升至103亿元。宁德时代以显著低于市场价的估值获得3%股权,成为第八大股东,这一操作被交易所两度问询,但首航新能始终未给出合理解释。

图片

图片

2

采购链“隐身”:

豁免披露关键数据引监管质疑

宁德时代入股后,迅速成为首航新能储能电池的核心供应商。2021年,公司自产储能电池业务收入暴增30倍,其中98.72%依赖宁德时代提供的电芯。然而,在问询回复中,首航新能却以“商业秘密”为由,豁免披露向宁德时代的采购单价、毛利率等关键数据,仅模糊表示“价格公允”。对比同行企业(如阳光电源、固德威)公开披露的供应商信息,这种“选择性沉默”显然不符合常理。

图片

3

利益绑定疑云:

低价入股与商业合作的双向“输血”

宁德时代的入股时间点与首航新能储能业务爆发高度重合。2019年,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占比仅0.4%,且依赖外购电芯;2021年与宁德时代合作后,该业务收入飙升至38.73%。这一过程中,宁德时代既是股东又是核心供应商,存在通过低价供货扶持首航新能业绩、进而推高估值的可能性。而首航新能则通过股权折价“回馈”宁德时代,形成闭环利益链。

治理乱象:独立董事“不独立”,内控漏洞频现

除了业绩与利益输送问题,首航新能的公司治理同样令人担忧。从独立董事关联到数据矛盾,暴露出内控体系的缺陷。

1

独立董事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”

公司三位独立董事中,两人与供应商存在直接利益关联:

孔玉生:同时担任首航新能供应商铭利达母公司独立董事,而铭利达实控人陶诚持有首航新能2.8%股权;

图片

图片

黄兴华:与供应商广东竣昌实控人刘绍刚共同持股一家合伙企业(深圳市聚联达企业管理合伙企业),后者同时持有首航新能4.2%股权。

图片

图片

这种“独立董事不独立”的现象,严重违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,可能影响决策公正性。

2

数据异象:

产量下降但耗用量激增84%

2023年,公司储能逆变器产量下降61.6%,储能电池产量下降43.6%,但同期耗用量却逆势增长84.1%。

图片

图片

此前交易所就产量与耗用量的匹配性进行过问询,首航新能合理的解释了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产量与耗用量的匹配性,披露数据也呈同向变动。

图片

2023年公司耗用量反常增长这一现象,与此前披露数据差异化过于明显,招股书也没有详细解释,不排除存在成本隐瞒或产能虚报的可能性。

3

募资计划变幅大:

23亿缺口背后的战略迷失

首航新能的募资需求在两年内经历三次巨变:2022年6月拟募资15.11亿元,11月飙升至35.12亿元,2024年1月又骤降至12.11亿元。其中,储能系统建设项目拟投入资金从20.01亿元砍至1亿元,缩水95%。这种“拍脑袋”决策的背后,是管理层对行业趋势的误判与战略规划的混乱。

首航新能的即将上市,暴露了注册制下监管审核的问题——尽管其勉强满足“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”的底线要求,但业绩崩塌、治理混乱、利益输送疑云等问题均指向长期投资风险。

对投资者而言:在“双碳”概念光环下,需警惕那些依赖短期行业红利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合规意识的企业。毕竟,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中股票怎么配债,最终为风险买单的,永远是二级市场的“接盘者”。





Powered by 中金汇融_股票杠杆交易软件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